5.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,许多人产生了诸多的心理问题,首当其冲的就是恐惧感,表现为焦虑、烦躁、提心吊胆、高度警觉、神经衰弱、头痛、肌肉痛、睡眠障碍、心理承受能力差,甚至逃避、抗拒、攻击等反常反应。成人尚如此,对于亲历或目睹地震的孩子来说,恐惧心理就更尤为严重。一个受伤在医院接受治疗的孩子,一直在哭泣,双手紧紧抓着床边的护栏不放,脸上写满紧张和恐惧。还有的孩子在和家人失去联系后,任心理救援志愿者如何开导都一直不说任何话,惊魂未定的表情令人心酸……
心理学上认为,恐惧是在真实或想象的危险中,个人或群体深刻感受到的一种强烈而压抑的情感状态。研究表明,人类天生具有恐惧的本能,每个人都有惧怕的事情,而且不少事物是人们所普遍惧怕的,如地震、火灾、战争等,通常都会使人产生极大的恐惧心理。罗素指出:恐惧心理几乎是人的性格发展中一切弊病的根源。恐惧对孩子的危害很大, 往往会影响其个性的正常发展, 禁锢孩子的智力活动, 从而影响孩子身心健康。因此,地震后心理救助的重要任务之一是疏导和消除儿童的恐惧心理。
仔细分析来说,儿童在地震后产生巨大恐惧的来源有三个:其一是地震来袭时的强烈震撼与冲击,它直接威胁安全,伤及生命,身心同时受到创痛;致命的重创,恐惧的声音,就像要把人吞噬一样。其二是为他人的惧怕情绪感染。恐惧是多种情绪中最有感染力的一种。地震发生时周边的人在受灾时的恐惧,尖叫和呼喊,特别是平时被认为能保护全家安全的父母或家人,顿时变得惊恐、哀号和脆弱,给孩子的惧怕更甚,其安全感因而受到破坏。其三是熟悉的情境发生了意料不到的变化。儿童在习惯的情景中已形成了一定的知觉模式,产生了一系列的适应性行为,学会了怎样对付他们。但情境一旦发生变化,已经掌握的对付他们的方法就显得苍白无力,因而产生恐惧心理。地震后,许多孩子虽然被安置到安全的地方,但是身边的环境已经不是从小熟悉的家或学校,有的甚至亲人都不在身边,固有的安全感突然被打破,恐惧自然而然产生。
那么如何让孩子远离地震恐惧的伤害呢?以下措施可以提供一些参考。
第一,正确对待孩子的恐惧。经历如此大的灾难,孩子产生恐惧情绪是正常的,所以一方面要尊重孩子的感情, 对孩子的恐惧表现要镇定地、充满同情地作出回应,设法舒缓而不是压抑。另一方面也不要对孩子的恐惧表现得过分关注,因为过分的关注和注意会增加孩子的恐惧,他会觉得,这事真的很可怕,连大人都那样重视。相反,也不要轻视孩子的恐惧或者对它不加考虑,也不要试想用嘲笑或愤怒来改变孩子畏惧的心理,更不要勉强孩子忘掉地震带来的恐惧。因为这样并没减少恐惧,恐惧依然存在,相反会因为压抑,使孩子情感上受到更大的伤害。
第二,成人在孩子面前要避免表现出对地震的恐惧。儿童容易受到周围人的情绪影响,要消除儿童的恐惧,父母或陪护者自己必须先要无所畏惧。
第三,让孩子对地震有一个科学的认识。首先应该教育儿童这是一种地理运动的所致,从物理学上进行解释并告诉他们,以后长大后会在课本中学到这些知识。其次尽量避免让儿童看灾难性的场面,包括图片,电视播报,网络新闻,这样会对他们造成一种循环的恐慌记忆。
第四,帮助孩子重建安全感。家人或陪护者要给予孩子更多的爱,允许孩子时刻呆在自己的身边,聆听并接纳孩子对地震的感受。不向孩子宣传地震的恐惧性,更要避免把自己的害怕和不安的想象,传输给孩子,而加深其惧怕的心理。同时可引导孩子表达恐惧和不安,对他同理的支持,进而引导孩子认清过度不安的不合理,让惧怕得到缓解,重新建立安全感。
第五,恢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,让孩子多参与活动。地震发生后,要尽可能的让孩子恢复正常的生活规律,不然无所事事会让其始终停留在对地震恐惧的记忆和强化中,时间越久,消除恐惧越难。除了正常复课外,对于较小的孩子,可以让其多参与游戏活动,因为进行游戏活动是孩子驱走恐惧感的一种重要手段,爱玩是孩子的天性,在游戏中孩子会重拾欢笑,舒缓恐惧情绪。此外,画画也可以帮助孩子克服恐惧心理,让孩子画出他的恐惧以及怎样去战胜这些恐惧。孩子画得越有激情越好,让他把自己画成勇士,拿着大刀、长枪等(让他尽情地向恐惧发泄,而家长应夸奖孩子所取得的胜利)。还可以组织编排小话剧,让孩子通过表演来克服恐惧。
第六,必要时求助于心理专家,对于已经形成恐惧心理或情况比较严重的孩子,可求助于心理专家采取心理治疗方法进行一定的心理治疗。比如有的孩子在地震发生后惧怕高楼,害怕楼梯,不敢进房间睡觉,就可采用“系统脱敏法”。“系统脱敏法”是一种行为疗法,意指利用学习或条件反射理论、技术来消除患者已建立的异常的条件反射(异常行为),或通过建立新的条件反射行为来改变异常行为的一种治疗方法。“系统脱敏法”来源于经典条件反射,它通过渐进性暴露出恐惧刺激的方式,使已经建立起的条件反射消失,以治疗心理障碍或行为障碍。